移动端

您现在的位置:兴旺宝>食品机械网>资讯列表>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 让“中国饭碗”多装“安徽粮”

企业推荐

更多

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 让“中国饭碗”多装“安徽粮”

2024年03月12日 14:19:52 人气: 106 来源: 安徽省财政厅
  3月5日上午,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新闻发布会举行,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章新洲,省财政厅副厅长张丰,省水利厅副厅长徐维国,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省测绘总院院长张和成,省气象局副局长汪克付,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总统计师童晓莉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重要回信精神,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切实抓好全省粮食生产,真正让中国饭碗多装优质“安徽粮”。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的指导意见》,配套出台了相关建设规划,现在向大家介绍《意见》和规划相关情况。
 
  一、出台过程与特点
 
  安徽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把重农抓粮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推动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种粮、种好粮”重要回信精神,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勇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力军的战略部署。为此,省农业农村厅在科学论证、系统调研基础上,组织起草了《关于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编制了建设规划。《意见》和规划经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印发执行。
 
  《意见》和规划的特点。
 
  一是对标中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粮食生产,一直给予充分肯定、寄予殷切期望。2016年4月和2020年8月,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考察,都强调“安徽是农业大省,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2022年6月,总书记给我省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从战略全局出发,拉高标杆、勇挑重任,出台《意见》和规划,全力抓好粮食生产,让中国饭碗多装安徽粮,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是安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实际行动。
 
  二是立足安徽实际。为了准确把握安徽粮食生产的增产空间,就是安徽有没有建成千亿斤江淮粮仓的可能性。前期,我们请安徽农业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知名小麦专家马传喜教授领衔,组成专家组,对安徽粮食生产的增产潜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安徽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从因素、作物、区域三个视角,系统分析,得出了安徽完全能够实现粮食年产千亿斤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起草的《意见》和规划,立足安徽粮食作物单产提升空间大,田、种、机、技等要素综合增产潜力大,统筹提单产、稳面积、减损耗,全面强要素、补短板、提效益,坚决走统筹协调综合挖潜之路,奋力推动我省粮食生产迈上千亿斤新台阶。
 
  三是突出问题导向。当前,全球农产品生产链、供应链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同时,国内农业耕地、水等环境资源约束越来越紧,极端天气、病虫害等频发,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的安全稳定。《意见》和规划针对供给保障、科技装备、产业韧性、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短板弱项,进行相应部署,安排了一系列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
 
  四是注重目标引领。《意见》和规划以千亿斤江淮粮仓为目标,将粮食产能目标分阶段、分区域、分作物品种量化分解到县区,对各项支持政策举措任务落实到厅局,并建立年度建设任务分解、调度、通报机制,确保做到可落实、可考核。
 
  二、主要内容
 
  《意见》包括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保障和组织领导4个部分。
 
  (一)总体要求。坚持提单产、稳面积、减损耗主攻方向,多种粮、种好粮,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全省粮食生产能力显著跃升、粮食生产条件显著提升、粮食产业效益显著攀升。到2035年,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全省耕地面积稳定在8115万亩以上,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7143.5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亿亩以上,主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彰显。并细化列出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等一系列具体指标。
 
  (二)重点任务。从5个方面明确16项重点工作。一是在切实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方面,部署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5项重点工作。二是在切实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方面,部署了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等2项重点工作。三是在切实用好现代农业科技方面,部署了集成推广粮食生产先进适用技术等4项重点工作。四是在切实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方面,部署了发展粮食精深加工等3项重点工作。五是在积极培育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方面,部署了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2项重点工作。
 
  (三)政策保障。制定了5个方面的政策保障措施,一是优先保障资金投入。要求全面落实中央财政支持粮食生产各项政策,探索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种粮主体收益保障政策,构建产粮大县振兴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二是精准做好金融服务。要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开展粮食种植保单质押贷款试点,建立粮食作物保险保额动态调整机制。三是严格管控耕地用途。要求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稳妥做好流失耕地恢复,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和恢复备案监管系统。四是积极落实用地政策。要求市级每年安排不少于5%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重点支持粮食生产等乡村产业发展,县级将粮食生产重点项目纳入用地审批“绿色通道”。五是扎实建好人才队伍。要求优先将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创新职称评价机制。
 
  (四)组织领导。从落实党政同责、健全工作机制、营造良好氛围等3个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的良好氛围。
 
  同时,为确保《意见》落到实处,省政府出台了建设规划,实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六大工程,共安排28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6406.9亿元。
 
  一是良田工程,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酸化耕地治理、流失耕地恢复、新建现代化大中型灌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沿淮沿江涝区排涝能力建设等7个项目。
 
  二是良种工程,重点实施突破性品种选育、种粮一体化建设、“种业之都”建设等3个项目。
 
  三是良机工程,重点实施“皖美粮机”研发创制、“皖美粮机”全程机械化示范、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三中心”建设等3个项目。
 
  四是良法工程,重点实施粮食产能提升关键技术攻关、绿色高产高效模式集成示范、科技增产能力条件提升、粮食减损增产、专用化和复合复种模式示范等5个项目。
 
  五是优链工程,重点实施皖粮仓储物流设施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农牧循环建设、粮食新产业新业态延链、产粮大县全产业链培育、品牌培育与营销体系建设等6个项目。
 
  六是优农工程,重点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育、种粮主体“双增”示范等4个项目。
 
  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会同省直有关部门按照《意见》和规划要求,进行清单化闭环式管理,精准发力、务实推进,确保工程如期完成、目标如期实现。
 
  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作为宏观管理和经济综合协调部门,请问省发展改革委如何在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等方面推动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
 
  章新洲:省发展改革委将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部门职责,综合运用政策、项目、资金等多种手段,助力推进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协同发力。
 
  一是强化粮食生产政策扶持。结合农资保供稳价、粮食收储、粮食产销合作等工作打好“粮食”生产组合拳,重点抓好化肥、农药等农资保供稳价,指导化肥承储企业适时投放储备化肥。严格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强价格监测,适时启动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督促指导政府储备粮收储企业加快小麦稻谷轮换,发挥政府储备价格引导作用。积极引导粮食主产市县与长三角等地区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关系,拓展粮食外销渠道,千方百计提高粮食溢价水平。
 
  二是加大粮食生产资金投入。围绕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方向,聚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业绿色发展、水安全保障等重点领域,加强涉农项目谋划储备,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新增实施一批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现代种业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重点工程项目,筑牢夯实千亿斤江淮粮仓基础支撑。强化2023年新增国债资金使用管理,支持建设18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300个重点水利工程项目。
 
  三是夯实粮食生产金融支撑。持续巩固提升政策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系列活动成果,联合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继续举办政策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活动,重点聚焦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组织各地谋划申报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和粮食产业发展项目,协调金融机构简化审批流程,促进更多金融资金投向农业农村领域。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以更强有力的工作举措,全力支持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为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贡献发改力量。
 
  安徽日报记者: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部署,请问目前财政有哪些支持措施?下一步还有哪些重点举措?
 
  张丰:安徽是重要的粮食主产省。安徽财政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始终把支持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是实施五项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2023年,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稻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共113亿元。
 
  二是对产粮、产油大县实施奖励政策。逐年增加奖励规模,调动县(区)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三是加大粮食生产设施设备投入。新建高标准农田亩均投入标准由2021年的1500元提高至2023年的2500元,全省年度投入超百亿元。2023年,安排资金3.8亿元,支持水稻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
 
  四是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在产粮大县全覆盖。2023年,拨付省以上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38.9亿元,同比增长24%。
 
  下一步,省财政将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体系,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坚持质量第一,适当提高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加大管护投入力度,实现建一块、成一块。
 
  二是进一步支持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持续支持开展种业联合攻关,着力培育一批突破性品种。支持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打通农技应用“最后一公里”。
 
  三是进一步支持农机装备补短板。制定《2024-2026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支持建设水稻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四是进一步支持种粮规模经营主体培育工作。2024年,省财政安排奖补资金3.4亿元,同比增长37.2%,引导种粮规模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五是进一步完善粮食作物保险体系。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省全覆盖。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请问省自然资源厅,在助力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上有哪些具体举措?
 
  张和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自然资源厅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管理方式,不断提升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省、市、县、乡、村(自然村)耕地保护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农田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平台,形成护田员“人防”+卫星遥感、高位视频监控等“技防”的耕地保护网格体系,做到地有人管、田有人护。
 
  二是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将各类对耕地的占用纳入统一管理,坚持“以补定占”,实行年度“算大账”。全面摸清耕地后备资源,严格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建立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奖惩机制。试点推进“耕地下山、林地上山”。
 
  三是创建自然资源保护示范县(市、区)。坚决遏制违法用地用矿问题增量、整治存量,实施“零违法”“零增长”示范县(市、区)创建行动,以奖优罚劣倒逼责任落实。建立省级督察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公开通报重大典型案例。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
 
  四是调整卫片执法工作模式。以“季度+年度”模式开展卫片执法工作,坚持判定规则不变、工作节奏不变、压力传导不变的原则,年终算总账。引导鼓励各地自主加强日常监管,防止“日常不管、年底突击整改”。
 
  人民网记者: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离不开坚实的水利保障。请问水利行业将出台哪些具体工作举措?
 
  徐维国:围绕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省水利厅将在提高抗灾生产能力、挖掘农田灌溉潜力两个方面加大举措力度。
 
  一是加快沿淮沿江涝区排涝能力建设。我省沿淮沿江低洼易涝区排水能力不足,易形成“关门淹”。为解决涝能排问题,沿淮地区大力推进实施怀洪新河水系、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两项重大水利工程,治理面积9400多平方公里,涉及六安、淮北、宿州、阜阳、淮南、蚌埠、滁州等七市29县(区)。沿江地区加快实施易涝区排涝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沿江巢湖、滁河、三江、皖河、秋浦河五大水系95片涝区的112处排涝泵站工程,治理面积3186平方公里,涉及合肥、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等9市28县(市、区)。到2025年,沿淮沿江涝区治理工程基本建成,已治理涝区的除涝标准将全面达标,实现涝水排得出、洪水防得住。
 
  二是实施现代化大中型灌区建设与改造。我省现有大中型灌区覆盖了全省46%的耕地面积、70%的水田面积,为稳住安徽“米袋子”、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充分挖掘我省灌溉面积发展潜力,建设规划将大中型灌区建设与改造作为“良田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规划新建大型灌区16处、中型灌区42处,设计灌溉面积2082万亩;现代化改造大型灌区10处、中型灌区462处,设计灌溉面积3824万亩;全省将新增灌溉面积69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730万亩。根据职责分工,省水利厅负责实施干、支渠系及建筑物等农村水利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省农业农村厅协同推进斗、农、毛渠系及建筑物等田间水利建设,建立水源到田间、田间到沟渠完善的灌排体系。据估算,到2035年底,我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将提高到0.62,实现粮食产能提升约30亿斤。
 
  安徽交通广播记者: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在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中,请问省气象局将如何发挥自身作用?
 
  汪克付:气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天气与气候直接影响作物种植结构与布局,产量与品质。我省处于我国南北过渡带,气候复杂多变,属自然灾害频发重发省份。在推进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中,我们将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强化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全省农业气候资源数据库,开展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设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试验基地。
 
  二是加强农业气象监测能力。完善农业气象监测网络,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基地和农业气象自动化监测站点,开展农田小气候、农业气象灾害、作物实景、物候等农业气象要素智能监测。
 
  三是提升粮食生产气象服务能力。升级完善宿州、合肥、宣城国家级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农业气象灾害致灾机理、风险预警和评估等农业气象关键技术攻关。建设省级粮食安全智慧气象服务平台,构建粮食作物全生命周期的灾前风险预警、灾中监测预估、灾后损失评估的技术服务体系,面向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全覆盖直通式气象服务。
 
  四是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省级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增加布设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固定作业点,综合利用飞机、地面作业等多种方式,加大重点区域、重要农事季节的抗旱、防雹作业力度。
 
  安徽商报记者:请问安徽调查总队作为粮食数据的统计调查和发布部门,将从哪些方面加强监测,提供服务,助力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
 
  童晓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相关制度要求,安徽粮食统计实行以省为总体的遥感测量和对地抽样调查,及时准确反映安徽粮食生产情况,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提供依据。
 
  《意见》印发后,安徽调查总队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将结合主责主业做好统计调查和服务工作。
 
  一是提高责任意识,抓好数据质量。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事关安徽粮食安全大局,安徽调查总队将责任摆在第一位,坚决执行好国家统计局调查方案制度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依法依规统计,确保面积调查、产量调查等数据真实可靠。
 
  二是改进监测手段,提升监测水平。建立健全“天、空、地”立体式粮食生产全过程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一体化的智慧农业调查体系,利用卫星遥感采集全省主要农作物空间分布宏观数据,利用无人机采集样方区中观数据,利用手持智能终端采集自然地块微观数据等,抓好抓实面积调查、踏田估产、实割实测各环节工作。同时积极探索整收整测等新的调查方法手段,进一步提高粮食调查监测能力。
 
  三是加强协调合作,做好预警预判。在发挥好本系统现有调查网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情观察员作用,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积极组织开展粮食生产专项调研。借助卫星遥感对粮食作物生长全要素进行长势监测,及时提供预警预判信息,助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即时了解粮食生产情况,因地因时,适时施策。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记者: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省农业农村厅今年将采取哪些举措?
 
  汪学军:今年,我厅将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的战略部署,主要从四个方面抓好工作落实:
 
  一是狠抓单产水平提升。全面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工程建设,大力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20万亩,创建单产提升整建制县30个,分区域、分作物抓好耕种管收全过程、地种肥药全要素的增产潜力,通过综合施策、集成推广,辐射带动全省四大粮食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
 
  二是切实稳定播种面积。面积是产量的基础。近日,省里已把今年粮食生产的目标任务,包括播种面积和产量,分解下达到市县乡村、明确到地块主体,要求各地千方百计挖潜扩面,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上年水平,力争有新的增加。同时,我们要巩固好来之不易的大豆、油料扩种成果,努力实现高位再增长。
 
  三是努力提高种粮收益。只有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们将积极落实300亩以上规模种粮主体补贴等支持政策,大力推进小麦、水稻等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商品化率和溢价率。同时,新发展再生稻面积50万亩,抓好再生稻米加工营销,把“好粮”卖上“好价”。
 
  四是积极做好防灾减灾。总结提升我省小麦赤霉病防控攻坚战的有益经验,充分发挥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指挥部的组织协调作用,落实“事前有谋划部署、事中有过程监管、事后有效果评价”的工作机制,推动各地强化要素保障,推进高效科学防控,确保粮食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与省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制定印发防灾减灾预案,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防御应对措施,组织各级农技专家队伍深入一线,落实各项农业防灾减灾措施,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将因灾损失全面控制在最低水平。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qq:1097660699@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https://www.xwboo.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