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8日,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贵州省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现解读如下:
一、政策制定的依据
根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关于做好2024年支持畜牧业发展政策任务实施工作的通知》(农牧便函﹝2023﹞502号)和《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的通知》(农办牧〔2022〕13号)等文件要求,制定了实施方案。
二、发展目标
1.整体预期目标
通过“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实施,促进贵州省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区域化全产业链奶业生产模式,提高项目县奶业饲草料供应水平、养殖设施装备水平和鲜奶就地就近供应能力。拟建设现代智慧牛场3-4个,奶农养加一体化试点1-2个,饲料加工厂1-2个。项目实施完成后,奶牛年均单产水平达9吨以上;草畜配套率提高10%,奶业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提升20%,整体生产效率提高10%;推动建立“3+3”项目管理机制(即3个要求:要求组织1次学习、要求开展1次对接、要求开展1次培训;3个完善:完善专家团队、完善督导方案、完善评价机制);区域化全产业链奶业生产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更加紧密,“联农带农”作用更加凸显,我省奶业综合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2.年度预期目标
(1)2024年度预期成效
在项目县拟完成3个现代智慧牛场建设,拟开展奶农养加一体化试点1个。通过项目建设,提升项目县奶牛养殖企业的圈舍、防疫、奶厅、饲料制备、挤奶等设施设备的整体装备水平,草畜配套率提高5%,奶业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提升10%;奶牛年均单产水平达到9吨,奶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区域化全产业链奶业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完善。
(2)2025年度预期成效
在项目县拟完成1个现代智慧牛场建设,通过项目建设,提升项目县奶牛养殖企业的圈舍、防疫、奶厅、饲料制备、挤奶等设施设备的整体装备水平,草畜配套率提高5%,奶业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提升20%;奶牛年均单产水平达到9吨,奶源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更加紧密,联农带农作用凸显,利益联接机制更加紧密,为贵州奶业全面发展发挥良好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实施区域
遵义市红花岗区
四、补助对象
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的通知》(农办牧〔2022〕13号)要求,结合贵州奶业发展实际,4月12日印发《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贵州省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的通知》,明确了项目实施县需符合以下申报条件:
一是奶业发展基础较好,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较高,奶牛存栏、奶类产量持续稳定增长;有一定数量适度规模奶畜养殖场,奶牛场存栏规模在300-3000头,具有较强的提升奶业竞争力、推进高质量发展需求,奶业持续发展空间大;
二是奶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紧密,能够组织规范签订并履行生鲜乳购销合同;
三是当地政府重视奶业发展,将奶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制定出台支持奶业发展的意见、规划和政策,支持为巴氏杀菌乳、低温发酵乳等低温乳制品和奶酪、乳清粉等精深加工乳制品集中配套奶源基地的奶业大县。
五、实施内容
结合项目县奶业发展特点、条件和现状进行分析,以“补短板、强弱项、提水平、增效益”为目标,匹配建设相关内容。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的通知》(农办牧〔2022〕13号)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草畜配套。通过租赁或长期订单等方式,支持项目县做好青贮玉米、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料种植和奶牛养殖就地就近配套衔接,保障饲草料供应。支持饲草料种植、收获、加工、贮存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应用智能化机械设备,建设高水平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
2.现代智慧牛场建设。支持项目县开展圈舍、防疫、奶厅、饲料制备、挤奶及运输等环节设施设备改造提升;支持数智化设备(自动喷淋、环境监测、精准饲喂和监测、全自动全混合日粮
搅拌机、
挤奶机器人、推料机器人、产奶量自动监测设备等)、信息化采集设备(智能项圈、计步定位、自动计量、个体识别等)、智慧牧场管理平台(发情监测系统、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汇总分析等)等推广应用。
3.探索奶业产地消费新模式。结合项目县实际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奶农、合作社等主体依靠自有奶源发展乳制品加工试点,鼓励奶源新鲜、就近消费的区域化奶业生产经营模式,培育区域化大众化消费的奶业品牌。以巴氏杀菌乳、低温发酵乳、奶酪和民族特色乳制品为重点,支持奶源质量安全管控、乳品加工基础设施建设与设备购置、生产工艺升级、检验检测设备配备、冷链运 输流通体系建设等。
六、补助方式
1.资金补助方式。财政资金原则上采取“先建后补”方式进行补助,及时公开申报条件、补助标准、实施要求等内容。项目实施要与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现行政策衔接,避免重复补助,重点支持定制化、非标准化设施装备的推广应用与改造升级,满足奶业差异化发展需要。项目立项后,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拟定资金拨付方案并下达专项资金。
2.资金补助标准。原则上项目县连续支持两年,第一年安排补助资金2000万元,根据实施效果等情况安排第二年补助资金。财政补助资金不高于总投资的50%。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对扩大草畜配套规模、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及养加一体化试点的适度规模奶牛养殖场(存栏100-3000头,特色奶畜可参照执行)给予适当补助。草畜配套的每亩补助规模不超过800元,单个主体补助规模不超过400万元;现代智慧牛场建设的单个主体补助规模不超过300万元;奶农养加一体化试点的单个主体补助规模不超过400万元。
七、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省农业农村厅成立由分管厅领导任组长,相关处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全省奶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点工作,组织开展培训和指导服务。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和财政部门要提高认识,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细化目标任务;推动建立“3+3”项目管理机制(即3个要求:要求组织1次学习、要求开展1次对接、要求开展1次培训;3个完善:完善专家团队、完善督导方案、完善评价机制),强化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的监管责任,确保中央财政政策有效落实。
(二)强化资金监管。项目县农业农村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建立资金管理各项制度,加强对项目进展情况和资金使用进度的监管。要加强补助对象认定、项目验收、资金拨付、后续跟踪监测等关键环节监管,提升资金使用透明度,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的质量和效益。要做到专款专用,验收通过后,县财政部门按照规定及时拨付补助资金,严禁挤占、挪用、滞留。对存在虚报、冒领等骗补行为的,经查实后予以通报,停止项目实施资格,追回补助资金。
(三)强化金融支持。探索创新项目实施机制,加大地方投入力度,撬动金融、社会等多元资本支持项目实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与省农担公司、信用联社、人保产险等金融机构沟通对接,加大对奶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优化抵押担保模式,推广好圈舍、土地经营权、奶牛活体、农业订单、农业保单等依法合规抵押,扩大融资比例完善地方配套支持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开展养殖场活体抵押贷款。强化保险支持,提高保费额度。督促实施好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养殖主体投保,确保实现“有灾保成本,无灾保收益”,推进项目县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强化利益联结。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企业通过与奶农相互持股、二次分红、溢价收购、利润保障等方式,积极培育引导农户养殖奶牛,增强奶源供给保障能力。强化企业、合作社与已脱贫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明确脱贫户参与产业发展具体的增收方式及比例,跟踪利益分配的落地落实,保证参与奶牛养殖农户有稳定收益;建立好动态监测返贫机制,确保不发生脱贫后返贫的现象,推进脱贫户参与奶业发展“红利”分享,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五)强化绩效管理。省、市农业农村部门要按照《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绩效管理办法》(财农〔2019〕48号)要求,组织指导项目县开展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和项目自评工作;省级组织对项目市、县开展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任务资金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实施效果不佳、财政奖补资金使用不规范的,经限期整改仍未达到要求的,将取消其后续年度资金安排。
(六)强化宣传指导。项目县要统筹做好项目政策解读、技术培训和宣传指导,总结推广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创新机制和典型模式,加大奶业科普宣传力度,推介典型案例;建立专家指导服务制度,充分利用科研教学、技术推广、产业技术体系和行业协会等专家资源,加强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技术指导服务,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撑,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难题。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政策咨询电话:0851-85866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