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区深入实施“土特产”精品培育工程,依托本地柑橘种植优势,将陈皮产业发展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与中药材产业升级的重要突破口,通过规范种植生产、创新产品研发、推动农旅融合,释放柑橘的药用价值、康养价值,推动衢陈皮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橘农橘企稳步增收。2024年,全区柑橘总面积5.3万亩,产量9.3万吨,产销“衢陈皮”2500余吨,占全市陈皮总量的50%以上。
一、聚焦体系重塑,提升衢陈皮产业竞争力
一是资源整合,共建高标准种植基地。按照“六统三分”模式,即企业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肥药、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农户分户管理、分户采收、分户结算,流转1万亩柑橘种植地打造产业园,配套小型气候站、喷淋系统等设备,发展密度优化、精准灌溉、无害驱虫等技术。截至目前,产业园共建示范种植基地7000亩、建成核心基地3000亩。
二是全程溯源,打造可追踪生产机制。打造衢陈皮“标准、植保、加工、仓储、检测、认证、溯源”7S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对柑橘种植、陈皮加工、产品销售等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记录,实现原产地与消费市场的无缝对接。比如,可通过扫描包装二维码,实时观察各个环节进行,了解产品的产地、加工、包装、仓储、功效等信息。
三是“研发+生产+仓储”,加速产业体系成型。依托浙江中医药大学衢江研究院,设立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工作站,引进和培育衢陈皮产品研发工程师和团队,研发衢陈皮保健品、药品等精深加工产品,逐步打造衢陈皮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仓储设施,采用智能化设备,整合物流资源,实现产品的存储、分拣、配送等全过程的管理和优化。
二、聚焦资源整合,提升衢陈皮平台支撑力
一是优化工艺,加快产业化发展。投资1.5亿元建设衢陈皮大健康科创产业园,设有椪柑老树实验田、加工陈化车间,运用色谱分析、光谱测定等技术,把控不同种植、陈化条件下的陈皮有效成分等指标的变化,优化陈化过程中各项参数,建立最优工艺与质量体系。采用新工艺后,生产效率可提高至少150%,实现质量、效益“双提升”。二是多方合作,组建专业化团队。联合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等科研院所,招引岐黄基金、江西扁鹊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打造衢陈皮产业平台。引进专业人才21人组成产业智囊团队,开展“衢陈皮”药用情况本草考证、质量标准研究,开发陈皮酒、陈皮茶、陈皮膏方等百余款“衢陈皮”系列产品。
三是制定规程,推动规范化生产。开展陈皮质量管理体系和椪柑陈皮质量标准研究,编写相应GAP 规范文件,在市级已有“衢陈皮”质量标准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提升区级“衢陈皮”质量标准。编制三花陈皮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风险防控手册,涵盖种植管理标准、投入品管理标准、生物防治标准、品质标准、分级标准等五大类。经抽样检测,“衢陈皮”陈皮柑含量高于国标50%。
三、聚焦多元联动,提高衢陈皮品牌影响力
一是深挖价值,塑造“衢陈皮”品牌。依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国家药典委员会等单位,将椪柑陈皮纳入2025版药典陈皮主要品种目录,打造“大数据+供应链金融+环境产业+陈皮产业”的“衢陈皮”新动能模式,推动衢州“老树陈皮”达到10亿元以上规模。目前,陈皮制品特型黄酒“九制地仙酒”被评为浙江省中药材博览会金奖产品。二是“线上+线下”,持续抢抓市场。线上开设京东、天猫等官方旗舰店,线下开设衢陈皮品牌门店2家,拓宽山海协作、企业团购、企业联名等销售渠道,销往东南沿海地区及港澳地区,年销售额达500余万元。与国家医保局签订陈皮千万级采购协议,纳入国家2024 年国家医保联采45个品种之一,并在联采作为一县一品展示。
三是农旅融合,推动产业延链。突出柑橘GAP基地和乡村旅游、文创研学等要素融合,打造柑橘品种展示园、陈皮制作体验园、陈皮加工展示厅等业态,推出陈皮香包、陈皮香熏等文创产品,并与衢江区部分中小学校合作,在产业园设置劳动实践基地,持续延伸柑橘产业链条。截至目前,已接待研学队伍100余次,农旅消费额近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