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对健康养生愈发重视的当下,蜂蜜作为天然的营养佳品,备受青睐。从餐桌到养生滋补品行列,蜂蜜的身影无处不在,其产业发展也日益受到关注。
我国是蜂蜜生产和出口大国,2022年我国蜂蜜产量达46.19万吨。与此同时,我国蜂蜜出口量不断增长,2022年出口量为15.59万吨,出口至58个国家和地区,英国、日本等是主要出口目的地。随着国内生活水平提升,蜂蜜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我国蜂蜜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74.34亿元。
蜂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环节的支撑,尤其是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的机械化生产。在初加工阶段,机械化的普及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传统的蜂蜜采收,从割蜜、摇蜜到初步过滤,多依靠人工完成,效率低下且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导致蜂蜜品质参差不齐。如今,机械化的割蜜机、摇蜜机以及先进的过滤设备投入使用,不仅能快速完成采收工作,还能在卫生条件可控的环境下,最大程度保留蜂蜜的天然营养成分。例如,一些大型养蜂场采用的自动化割蜜生产线,能够精准控制割蜜厚度,减少对蜂巢的破坏,后续的自动化摇蜜设备,可根据蜂蜜的浓度和特性调整转速,实现高效分离,且通过多层滤网的机械过滤,有效去除杂质,让初加工后的蜂蜜更加纯净。
而在精深加工领域,机械化生产更是推动蜂蜜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随着科技的进步,超微粉碎、低温浓缩、喷雾干燥等先进技术被应用到蜂蜜精深加工中。以低温浓缩技术为例,该技术通过机械化设备精准控制温度和压力,在较低温度下将蜂蜜中的多余水分蒸发,避免了高温对蜂蜜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破坏,生产出的浓缩蜂蜜保留了更多的活性酶和天然香气。再如喷雾干燥技术,利用专业设备将蜂蜜雾化后迅速干燥成粉末状,不仅便于储存和运输,还拓宽了蜂蜜的应用领域,可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行业。机械化生产的蜂蜜软胶囊、蜂蜜含片等精深加工产品,也因其服用便捷、包装精美,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不过,我国蜂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在质量方面,部分蜂蜜存在农残和造假问题,这不仅影响国内消费者的信任,也制约了蜂蜜出口。国内市场上,假蜜、不成熟蜜泛滥,进口蜂蜜借此抢占市场份额。在产业结构上,我国蜂蜜产业相对国际标准还处于“粗加工”阶段,行业内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市场集中度低,出口以原蜜为主,内销多为初加工品,产品附加值低。蜂蜜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机械化生产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一方面,先进的机械化设备价格昂贵,对于众多小型蜂蜜加工企业来说,资金压力较大,限制了设备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相关技术人才短缺,很多企业缺乏熟练操作和维护先进设备的专业人员,导致设备运行效率不高,无法充分发挥机械化生产的优势。
面对这些问题,蜂蜜产业需要多管齐下实现突破。在质量管控上,政府应大力倡导国际质量监督体系标准,督促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加大对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重塑消费者信心。企业要提升自身生产工艺,加强研发投入,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迈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在市场拓展方面,要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尤其是挖掘国内市场潜力。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增强,对高品质蜂蜜的需求持续增长,国内人均消费量远低于发达国家,市场空间广阔。同时,新兴市场也有待开发。还可借助电商等新兴渠道,拓展销售路径,探索蜜蜂授粉、蜂疗保健、蜜蜂文化等多元化发展方向,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对于机械化生产的困境,政府可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如提供设备购置补贴、开展技术培训等,助力企业
提升机械化水平。
蜂蜜产业虽有挑战,但前景广阔。通过提升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市场,尤其是加快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的机械化生产进程,定能在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的同时,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由AI生成,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