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逐渐回暖,贵州各地茶园纷纷迎来了春茶采摘的黄金时期。在惠水县濛江街道长岩村的苗咕噜茶场,2000亩的茶园里茶树郁郁葱葱,茶农们身背竹篓,手指在茶树枝头灵动飞舞,熟练地采摘着鲜嫩的芽尖,开启了今年春茶的“抢鲜”之旅。与此同时,沿河自治县的14.8万亩茶园也全面进入采摘季,奏响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序曲。
贵州茶,有着独特的魅力。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山高林密、气候湿润、土壤肥沃,且多为酸性土壤,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茶树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其产出的茶叶芽叶肥壮、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内含物质丰富,尤其是氨基酸含量较高,使得贵州茶口感鲜爽醇厚,香气清幽持久。像著名的都匀毛尖,外形条索紧结纤细卷曲、披毫,匀整,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浓、回味甘甜,香气清嫩鲜爽,独具“三绿透黄色”的特色,深受茶友们的喜爱。
近年来,贵州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从产业布局来看,以黔南州、贵阳市、安顺市、黔东南州为支撑,打造黔中名优绿茶产业带;以铜仁市、黔东南州为重点,发展黔东优质绿茶抹茶出口加工产业带;以遵义市湄潭、凤冈等县为主,构建黔北绿茶红茶抹茶出口产业带;毕节市、六盘水市则着力打造黔西北高山有机绿茶产业带;黔南州、黔西南州聚焦古树茶、早生茶、红茶,打造黔西南古树茶早茶产业带。这种科学合理的布局,充分发挥了各地的资源优势,推动了茶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在茶园品种布局上,贵州依托省茶科所、贵州大学茶学院等资源圃,不断选育适宜本地且具有高辨识度和特色的茶树良种,同时加快低产茶园的改种换植,大力推广黔茶系列品种,提高本地优势茶树品种的种植比例。高标准茶园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以欧标茶为引领,集成推广茶叶专用肥、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应用与统防统治一体化,提升茶园的整体品质和效益。此外,还充分发挥贵阳省会城市的资源集聚功能,打造茶产业集散地,并培育众多茶产业主产县和茶产业强镇,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集聚区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茶产业的机械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谯家镇的贵州云露富硒白茶有限公司茶业基地,冬季管护时机械轰鸣。工人使用除草机除草、修剪机清棚,无人机低空施肥,“机械+人工”的双重管护模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前人工施肥每人每天只能完成四五亩的工作量,如今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两三百亩,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管护成本。在春茶采摘环节,虽然茶叶采摘的精细化程度要求高,目前部分仍依赖人工,但一些茶企也在探索使用小型轻便的采茶机械,以提高采摘效率,缓解人工短缺的压力。机械化的推进,为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为进一步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贵州从多个方面发力。在产品结构优化上,提高贵州绿茶、抹茶质量产能,加快发展红茶、老白茶、黑茶等发酵半发酵茶类,充分利用夏秋茶资源。聚焦优势大单品,扩大名优茶、碾茶和抹茶生产规模。在品质保障方面,实施高标准茶园建设,强化基础设施,推广山地农机具应用,补齐肥培管理短板,建设各类专用茶园。数智赋能也成为关键举措,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建设、大数据中心、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等,提升茶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同时,推进加工标准化,加强标准宣贯与制定,提升产品品质稳定性和一致性。此外,还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以“贵州绿茶”为引领,构建品牌体系,推动多个品牌进入国内第一方阵,并加强品牌宣传推广,提升消费者信任度和认可度。在文化旅游融合方面,深挖黔茶品质、品牌、文化潜力,以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的思路,推进茶旅深度融合,丰富“茶+”融合新业态,打造茶旅融合示范点和精品线路,将黔茶融入全省旅游宣传体系,提升黔茶知名度。
贵州茶产业正凭借着自身的资源优势、不断推进的机械化进程以及全方位的产业发展策略,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这片“金叶子”正持续绽放光彩,为贵州的经济发展、乡村振兴贡献着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