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山林间一派生机盎然,春雨唤醒了大地,也催促着春笋破土而出。清明假期,不少人走进山林,体验“挖春笋”的乐趣,也见证了春笋大量上市的时节性盛况。然而,春笋虽鲜,却极易老化。一旦采挖不及时,或运输不当,不仅口感变差、营养流失,更会造成资源浪费。在这种“鲜而易老”的特性背后,春笋深加工产业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从山野之味到餐桌常鲜,从农户收入到乡村振兴,春笋的“延寿术”不仅关乎食品工业的技术进步,更关乎山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春笋,即春季初萌的竹笋,质地细嫩,清香爽口,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是传统饮食中不可多得的时令佳肴。但正因为其生长迅速、成熟期短,采挖时间窗口极为有限。一旦“抢春”不及时,就会变老、变柴,口感和价值骤降。数据显示,竹笋出土后每日平均增长可达10厘米以上,从嫩笋到老竹的转变,往往只需短短数天。在一些主产区,常常出现“来不及挖”“挖不动了”“价格跳水”等问题,形成了“丰产却不丰收”的尴尬局面。
破解这一困局,关键在于推动春笋的深加工。通过科学加工,不仅可以延长保鲜期、丰富产品形态,还能打破季节限制,提升市场竞争力。目前,春笋深加工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鲜笋可通过巴氏杀菌、高温蒸煮、真空包装等工艺,制成即食笋片、笋丝、笋块,实现常温贮存,满足快节奏生活的需求。春笋含糖量高,适合乳酸菌自然发酵,可制成风味独特的酸笋、泡笋等传统特色食品。现代化企业进一步引入标准化发酵控制系统,使产品更加稳定、安全、可复制。低温脱水与冻干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让春笋成为方便食品、休闲零食的重要原料,出口潜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科研机构还在开发春笋多糖、膳食纤维、蛋白质提取等功能性食品,为高端健康产品提供基础原料,让“土味春笋”迈入“蓝海市场”。
春笋深加工带来的,不仅是食品多样化,更是对乡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与重塑。在浙江临安、四川宜宾、湖南湘西等主产区,不少地方已初步形成“竹—笋—加工”一体化产业链。以浙江安吉为例,2023年全县春笋产值达6亿元,其中深加工产品占比逐年上升,笋农人均收入增长超过30%。深加工技术还有效缓解了春笋上市集中带来的销售压力,通过建立村级初加工点,实现“采—分级—加工—销售”无缝衔接,不仅减少资源浪费,也提升了产业抗风险能力。春笋产业链的延伸,也为地方特色品牌建设注入活力。“安吉白茶笋”“宜宾春笋酱”“湘西酸笋干”等产品正逐步进入地理标志产品体系,助力地方品牌溢价,带动集体经济发展。
实现春笋从“鲜一时”到“富一年”的跨越,还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健全冷链物流体系,强化品牌意识,加快产业融合。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春笋加工技术,推动标准化、智能化设备落地应用,提升整体产业水平。完善县域冷链物流网络,实现采笋即冷藏、分级即入库、加工即对接,保障春笋品质全程如一。同时,依托春笋资源发展“采笋+体验+文旅”复合模式,让春笋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成为“心头的乡愁”。
春笋,一头连着山野,一头系着市场。它不仅是季节馈赠的珍品,更是乡村振兴的载体。以深加工为桥梁,让春笋在产业链上延伸、在价值链上升华、在生态链中循环,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协同共进。春天的笋,正在通往四季的道路上,生长出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