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赣州宁都县,宁都肉丸作为一道传承千年的客家名菜,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据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记载,“肉丸为款客五盏之一”,每逢春节、婚宴,这道圆润的美食便会端上餐桌,寓意“团团圆圆、年年有余”,饱含着客家人对团圆、富足的祈愿,是当地人味蕾上抹不去的乡愁。然而,曾经局限于家庭厨房和街边小店的宁都肉丸,如今正借助现代食品机械与产业扶持政策,实现从传统小吃到规模化产业的华丽转身。
 
  传统工艺的困境
 
  过去,宁都肉丸的制作全凭手工,工序繁杂且耗时费力。以猪肉丸为例,需选用紧实细腻的猪后腿肉或前臀肉,手工剔除筋膜后,放入石臼,用木槌反复捶打数小时,直至肉块化为细腻肉泥,这一过程不仅考验体力,还依赖师傅的经验把控力道。接着,按一斤肉配3-6两红薯粉的严格比例混合,粉多则肉丸弹性欠佳,粉少又难以成型。混合后的肉泥需静置半小时,随后经虎口挤丸入沸水,浮起后再加盖煮十分钟才大功告成。如此繁琐流程,一位熟练师傅一天也仅能制作几十斤肉丸,产量低、效率差,极大限制了宁都肉丸的市场拓展。而且,手工制作难以保证每颗肉丸大小、口感一致,标准化生产更是无从谈起,制约着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
 
  机械助力,效率飞跃
 
  随着食品机械行业发展,宁都肉丸产业迎来转机。在宁都县工业园区的晟阳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线彻底改变了肉丸生产模式。车间内,肥瘦均匀的猪前腿肉先进入刨肉机,快速去皮去筋膜,紧接着被
绞肉机粉碎成细腻肉糜,随后进入
拌馅机,精准添加调料并搅拌均匀。拌好的肉馅通过管道传输至肉丸成型机,一颗颗圆润饱满的肉丸从出口“喷涌而出”,掉入下方定型高温水槽,经旋转拨板匀速移送至蒸煮区,熟透后再进入零下60摄氏度的冷却槽迅速挂冰冷冻,最后在全自动包装线上完成包装。这一系列流程一气呵成,整个生产过程不到20分钟,一条生产线每小时产量可达数百公斤,是传统手工效率的数十倍。 
  品质稳定,产业升级
 
  食品机械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保障了宁都肉丸的品质稳定性。以往手工捶打难以确保每块肉受力均匀,导致肉丸口感参差不齐;如今机械绞碎与搅拌,能让肉糜质地更均匀,调料分布更精准,每颗肉丸都能拥有一致的弹牙口感与醇厚风味。同时,自动化温控系统在煮制、蒸煮环节精确控温,避免了手工操作中因火候、时间把控不准造成的夹生或过熟问题,产品合格率大幅提升。
 
  在产业升级方面,借助机械实现大规模生产后,宁都肉丸产业从分散的小作坊模式向集约化、标准化转变。企业有更多精力投入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部分优质产品成功打入高铁、航空等高端消费市场。而且,随着电商与冷链物流发展,线上销售渠道为宁都肉丸打开全国市场大门,越来越多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到这份地道客家美味。
 
  政策扶持,前景广阔
 
  为进一步推动宁都肉丸等预制菜产业发展,宁都县出台支持预制菜高质量发展的40条措施,从企业落户、产值规模、产品开发、人才引进到科研平台建设,制定详细奖励标准。2023年,政府对相关企业奖励超1000万元,鼓励企业与南昌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晟阳预制菜创新研究院”,致力于产品研发与工艺优化,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在政策引导下,宁都肉丸产业不断创新产品形式,开发出即热、即烹、即食等多种预制菜品类,满足不同消费场景需求。
 
  如今,宁都肉丸已从地方特色小吃,成长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未来,随着食品机械持续迭代升级、产业政策深入落实,宁都肉丸产业有望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开发更多新产品、拓展更广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