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笼喽!”金秋九月,阳澄湖、兴化湖等产区的大闸蟹陆续开捕,肥美的鲜活蟹搭乘冷链车奔赴各地。而在兴化市中堡镇的加工车间里,另一场“鲜味革命”正火热上演:蒸煮后的螃蟹经人工精细拆解,化作金黄的蟹粉,即将成为蟹黄拌面、小笼包的核心馅料。从“卖活蟹”到“做蟹粉”,螃蟹深加工正打破季节与鲜度的限制,为产业发展开辟新路径。
变废为宝:残次蟹的“身价逆袭”
“以前老头蟹、残蟹只能低价处理,现在3斤就能出1斤蟹粉,身价翻了五倍多!”中堡镇“三鲜蟹皇”创始人凡根友的话道出了深加工的核心价值。作为全国颇具规模的蟹粉产销集散地,中堡镇18家加工企业每年能“消化”近5000吨螃蟹,其中八成是市场上不受待见的残次蟹与成熟过头的老头蟹。
这种资源高效利用的模式,正破解大闸蟹产业的“痛点”。数据显示,传统鲜活蟹销售中,约20%的螃蟹因规格不达标或品相问题面临折价风险。而深加工让这些“边缘蟹”实现价值跃升:老头蟹收购价从五六年前的每斤五六元涨至28元,残蟹也从“论堆卖”变成“按斤收”,仅中堡镇每年就通过这种方式为蟹农增收超千万元。
集群成势:“蟹味中央厨房”的产业密码
走进中堡镇,冷链车穿梭不息,500多个加工点如同毛细血管,与18家核心企业串联成完整的生产网络。这种“总部+卫星加工点”的集群模式,让这里年产出蟹粉1500多吨,年产值突破5亿元,成为全国连锁餐饮的“蟹味中央厨房”。
产业集群的磁力不断增强。“90后”创业者凡根友从为白象食品供应蟹黄起步,如今带动150多名乡亲就业,每天2000斤蟹粉仍供不应求;2022年成立的富邦食品,既直供“李百蟹”等餐饮品牌,又推出自有蟹黄酱产品,年销售额快速突破千万元;原料配送商薛书贤转型创办企业后,已成为上海连锁餐饮的核心供应商。镇副镇长徐功银介绍,通过订单模式整合产能,这里实现了“统一收购、标准生产、集中配送”,既保障了餐饮企业的稳定供应,又让分散的加工点获得了市场话语权。
全链升级:从车间到餐桌的价值延伸
螃蟹深加工的价值,远不止于原料利用的升级。在产业政策推动下,中堡镇正与兴化国投公司共建健康食品科技园,36亩新厂区将破解用地紧张难题,预计投产后可新增产能30%。这一举措背后,是大闸蟹产业从“单点加工”向“全链融合”的转型加速。
从全国范围看,深加工已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2025年中国大闸蟹产业中,深加工产品产值达206亿元,占比提升至25%,熟冻蟹、调味制品等正成为出口新主力,推动对日韩等市场的出口量年均增长15%。在东营,当地推动开发蟹黄酱、蟹黄粉等产品,与冷链物流、蟹餐饮形成融合业态;在兴化陈卞村,蟹壳经深加工提取甲壳素,进入生物医药领域,让螃蟹“全身是宝”。
从塘口的精准捕捞到车间的精细加工,从餐饮后厨的标准化用料到寻常百姓家的便捷美味,螃蟹深加工正在重构产业版图。当“一季鲜”变成“四季香”,当“残次料”变成“黄金馅”,这场鲜味延链的革命,不仅激活了大闸蟹产业的内生动力,更书写了农产品从初级生产到高附加值加工的转型样本。
免责声明:本文由AI搜索资料编辑完成,主要目的是传递行业信息,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