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畜牧业在其农业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2025年出台的《河南省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从稳产保供、加工销售、要素保障、发展环境四大维度构建支持体系,不仅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划定清晰路径,更对上游食品机械产业产生影响,推动畜牧专用机械向智能化、定制化、绿色化方向加速转型。
 
  一、养殖端规模化升级催生设备需求扩容
 
  《政策措施》通过资金奖励与政策引导双轮驱动,推动养殖场“小升规”与设施升级,直接激活畜牧机械增量市场。在规模扩张方面,对年饲养量生猪5000头以上、牛1000头以上、羊1000只以上、家禽10万只以上的新增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每个给予不超过20万元一次性奖补。同时,对新建、扩建存栏30万只以上蛋禽场和年出栏200万只以上肉禽场,按照每个不超过200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加强智能化设施装备推广应用。这一政策将加速中小养殖场向规模化转型,带动标准化饲喂设备、环境控制系统的批量采购。
 
  在中小养殖场升级领域,《政策措施》每年支持5个县(市、区)完善中小养殖场户饲喂、环控、管理等设施装备,单个县补助最高1000万元。同时,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将更多畜牧机械纳入补贴范围。这一导向精准解决中小场“升级难”问题。
 
  二、加工端产业链延伸推动设备技术迭代
 
  《政策措施》对畜产品加工体系的完善,倒逼食品机械企业突破传统屠宰加工设备局限,向智能化、深加工装备领域升级。在屠宰环节,政策推进西平县、原阳县、兰考县牛羊鸡鸭定点屠宰试点工作,支持牛羊禽主产区配套建设屠宰产能,推进就地就近屠宰,这要求机械企业开发适配中小型屠宰场的模块化设备。
 
  在精深加工领域,政策引导鼓励畜牧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全链式改造升级,做大引领产业发展的“链主”企业和区域头部企业,做优中小企业,打造优质畜牧企业梯队。对新获得国务院或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国家级称号的企业(项目、平台等),以支持项目建设方式,按照不超过设备、软件实际投资额的20%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这一激励措施推动双汇、牧原等龙头企业加码深加工,催生对低温肉制品生产线、畜禽骨血综合利用设备的需求。
 
  三、要素保障政策降低企业转型成本
 
  《政策措施》从资金、金融、用地等方面构建保障体系,为食品机械企业创新与市场拓展提供有利条件。在资金支持上,对中小规模养殖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设备投资和生产经营所需流动资金等获得的贷款予以贴息,单个主体年度贴息金额不超过200万元。间接降低养殖场设备采购成本,形成“企业研发-养殖场采购-政策贴息”的良性循环。
 
  金融创新方面,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畜牧业生产经营周期合理延长贷款期限,将养殖设施、畜产品存货、畜禽活体等纳入抵(质)押物范围,通过循环授信、无还本续贷等方式支持畜牧业稳定发展。这一突破解决了养殖场“融资难”问题,进而释放设备更新需求。
 
  四、挑战与应对策略
 
  政策红利下,食品机械企业也面临技术、市场、合规三重挑战。技术层面,规模化养殖与精深加工对设备智能化要求提升,企业需突破
传感器集成、数据算法等核心技术,例如精准饲喂设备需实现“采食-健康-营养”数据联动,这对中小企业研发能力构成考验。市场层面,政策加速行业分化,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面临被淘汰风险。 
  对此,企业需从三方面突破:一是聚焦细分领域,如针对蛋禽、肉牛等特色品类开发专用设备,形成差异化优势;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共建研发平台,攻克智能控制、绿色节能等技术;三是提供“设备+服务”一体化方案,提升客户留存率等。
 
  《政策措施》的实施,正推动河南食品机械产业从“低端制造”向“高端智造”转型。未来,随着畜牧业规模化、智能化进程加快,具备核心技术与综合服务能力的企业将抢占市场先机,为河南建设现代化畜牧产业体系提供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