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库是生鲜食品保鲜的重要设施,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保障食材新鲜的“冰窖”,实则是需要时刻警惕的安全战场。从制冷剂泄漏的隐形风险到电气线路的火灾隐患,任何一个疏漏都可能打破这份低温平衡。近日《江西省农产品产地冷库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正为这条特殊的安全防线划定清晰准则。
 
  冷库安全的核心,始于责任的明确界定。作为农产品保鲜体系的关键节点,江西现有各类农产品产地冷库超万个,覆盖种植、畜牧、渔业等多个领域。《办法》确立的“属地监管与分级监管相结合”体制,让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监管责任不再模糊——种植业务部门紧盯果蔬冷库,渔业部门聚焦水产保鲜库,畜牧部门负责畜禽产品冷库,形成“谁靠近谁牵头”的监管闭环。而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更是重中之重,小到员工培训记录,大到应急救援预案,每一项都被纳入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考核范畴。
 
  建设环节的规范,是冷库安全的第一道闸门。新建冷库的施工许可、资质审核、标准执行环环相扣,《冷库设计标准》《建筑防火通用规范》等十余项标准构成了不可逾越的红线。对于改建扩建工程,动火作业审批、特种设备登记等制度更是底线要求。
 
  日常使用中的精细化管理,决定着安全防线的牢固程度。《办法》要求的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在实操中尤为关键——液氨制冷机组的操作人员需通过专项考核,哪怕是简单的设备巡检,也必须熟悉泄漏应急处置流程。库区内醒目的安全标识、定期维保的设备档案、严格的准入管理,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共同织就了日常安全的防护网。
 
  科技赋能让监管更具穿透力。省级“云上赣农”监管子系统的上线,实现了全省冷库信息的动态更新,风险识别、安全提示等信息实时推送。县级农业农村部门通过系统开展分级分类监管,对新建冷库重点核查建设合规性,对运营超10年的老旧冷库强化设备检测,“双随机”抽查与全覆盖检查相结合的模式,让监管既有精度又无死角。
 
  应急处置能力是安全的最后保障。《办法》要求生产经营单位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从制冷剂泄漏的隔离疏散到火灾初期的扑救流程,每一名员工都需熟练掌握。
 
  从田间地头的初加工冷库到冷链基地的大型库房,每一座冷库都是农产品保鲜的重要载体。《江西省农产品产地冷库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实施,不仅是对安全生产法规的细化落实,更是对“舌尖上的安全”的郑重守护。当责任体系更清晰、建设标准更严格、日常管理更精细、应急处置更高效,这条低温保鲜链上的安全防线必将更加牢固,让农产品在“冰与火”的考验中始终保持安全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