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加上此前7月份在同一基地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达到了1530.76公斤,再一次刷新了纪录。#袁隆平团队双季稻亩产破1500公斤#和#袁隆平爷爷高兴得像个孩子#也登上了热搜,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
双季稻亩产3000斤意味着什么?袁隆平表示“这意味着可以多养活5个人”、“要把这种经验向全国推广开来,为的粮食增产做出新的贡献”。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此次双季稻亩产突破1500斤,在粮食安全上给国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今年受疫情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人担心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有望高位增加,今年将又是一个丰收年。加上袁隆平团队传来的这个好消息,今后的粮食产量必将会继续增加。
今年疫情和灾害频发,取得丰收成绩实属不易。那么国人的“饭碗”是如何被稳稳端牢的?是什么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早在2015年,“十三五”规划建议就提出,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安全。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让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稳步提升,粮食安全根基进一步夯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藏粮于地: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地少人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水平的三分一,在这种情况下要保障14亿人吃饱饭,保护耕地就成了重中之重。因此实行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同时,通过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改造中低产田,将“藏粮于地”举措稳步推进。
此外,今年启动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在东北四省(区)适宜区域全面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据*数据,今年东北四省(区)共投入1.6万个农机服务组织、4.1万台免耕播种机,在保护性耕作区域开展免(少)耕播种作业4606万亩,超额完成4000万亩年度任务;建设了38个整体推进县,实施面积2892万亩,占总实施面积的63%;打造了82个县级、282个乡级高标准应用基地;在典型区域设立了72个*固定监测点,进一步强化了土壤数据采集分析和作业效果实时监控能力。与传统耕作地块对比,今年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保水保土抗旱优势明显,作物长势普遍良好,预计可顺利实现稳产增产。可以说,行动计划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藏粮于技: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确保了耕地数量和质量后,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产能、增强粮食保供能力,便是“藏粮于技”,这离不开农业技术的创新、推广和应用。袁隆平及其团队研究的杂交水稻和“海水稻”等各种高科技的研发应用,都是农业科技进步为粮食安全带来的“定心丸”。
除此之外,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和高标准农田的大力建设也是重要因素。据*数据,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物质装备水平加快提升,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到达到10.28亿千瓦。当前已建成453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加快推进,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超过70%,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机械化率分别达到34%和30%,农业机械化正在从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全程延伸拓展;高标准农田方面,到“十三五”期末,已完成8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亩均粮食产能提高约100公斤。
原标题: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中国“饭碗”是如何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