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您现在的位置:兴旺宝>食品机械网>资讯列表>“预制菜进校园”引争议 行业须规范才能走得更远

企业推荐

更多

“预制菜进校园”引争议 行业须规范才能走得更远

2023年09月22日 14:25:05 人气: 147 来源: 食品机械设备
  近期,“预制菜进校园”的话题引发全网热议,许多家长担心预制菜不新鲜,防腐剂等过量添加、营养成分受到破坏,长期食用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为此,部分家长甚至辞掉工作,专门给孩子送饭。
 
  按照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预制菜》团体标准的定义,预制菜是指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过分切、搅拌、调味等预加工及炒、炸等预烹调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依此定义,人们早就习以为常的速冻水饺、火腿肠、各类罐头等速冻食品、速食食品,都属于预制菜。预制菜一般可以分为四类:即食类,如八宝粥、午餐肉罐头等;即热类,如自热米饭、自热火锅等;即烹类,如调理牛排、鸡胸肉等;即配类,如免洗免切的净菜等。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加上保鲜技术的进步,节时省力的预制菜应运而生。对于一些没有时间做饭的年轻人来说,预制菜可以说是他们的福音,下班后买几份预制菜回家,简单加工后便可饱餐一顿,既节省了时间,又满足了年轻人对生活仪式感的追求。预制菜上菜速度快、操作简单等特点,也使其成为餐饮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一大选择。
 
  2022年以来,河南、山东、广东、福建、浙江、四川等省份纷纷出台扶持预制菜发展的政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提出培育“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饮门店”模式,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可以看出,无论是地方层面,还是国家层面,都在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预制菜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势头。《2022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
 
  那么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预制菜发展的背景下,为什么预制菜进入校园还会引发争议呢?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家长对于预制菜的安全性、营养价值以及口味非常担忧。
 
  笔者了解到,许多学校引进中央厨房集中供餐模式,一般由餐饮公司实现对中小学、幼儿园的餐食集中配送。中央厨房生产预制菜区别于传统的烹饪模式,一般采用自动化、标准化流水线作业,从原料清洗、切配到炒制、包装都是由自动化生产线来完成,人工参与度较低,制作完成后还会经过严格的异物检测程序。而传统的学生食堂,由于需要准备的食材量大,时间紧、任务重,难免会存在菜品清洗不干净等情况。因此,只要是按照标准严格执行,预制菜虽然和现炒菜在口味上有一定的差别,但营养和安全还是有所保障。
 
  不过,预制菜进校园首先要保证家长、学生的知情权。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在2019年出台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指出,学校在食品采购、食堂管理、供餐单位选择等涉及学校集中用餐的重大事项上,应当听取家长委员会或者学生代表大会意见,保障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在预制菜进校园之前,及时征求家长意见,后期的实施情况也要及时和家长沟通,打消家长疑虑,如此才能避免产生更多误解。
 
  其次,预制菜进校园,监管的力量不应该缺位。有营养学者表示,学校方面要做好食安监管和营养管理,合理规划预制菜品类;政府监管部门应对预制菜进校园制定更加清晰的细则和标准。
 
  例如,广州南沙区各学校实行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配备相应等级的食品安全管理队伍,符合条件的配备了食品安全总监;全区中小幼食堂均为自营食堂,全面建成"互联网+明厨亮灶",百分百面向学校和家委开通观看权限。当地还推进落实自主经营和配餐制度,全面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管理:目前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园食堂已实现全部自主经营,均已按要求落实陪餐制度,开展“互联网+明厨亮灶”常态化巡查、抽查工作。
 
  预制菜进校园之所以引起争议,本质上是预制菜的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市面上的预制菜产品良莠不齐,普遍存在不够新鲜、口味不佳等问题,导致家长对预制菜存在疑虑。这就需要国家制定更加严格、规范的标准体系,不断提高预制菜准入门槛,将低端劣质的预制菜淘汰出局,让健康、味美、优质的预制菜进入市场,才能保护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促使行业获得健康、长足发展。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qq:1097660699@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https://www.xwboo.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