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用植物油作为百姓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近期,蚌埠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联合食品生产科,对市内植物油生产企业开展专项监督检查,这一举措既是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的具体实践,也为全国范围内规范植物油生产经营行为、防范安全风险提供了可借鉴的基层经验。
 
  此次专项检查聚焦植物油生产全链条风险点,展现出精准化、立体化的监管思路。执法人员深入生产车间、原料仓库、检验实验室等关键区域,围绕“源头、过程、终端”三个核心环节开展排查:在原料管控上,重点核查大豆、花生、油菜籽等原料的采购台账、检验报告,严防霉变、劣质原料流入生产环节,从源头阻断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的风险;在生产过程监管中,严格检查生产工艺是否符合安全标准,是否存在非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同时查看生产设备清洁消毒记录、车间环境卫生状况,确保生产流程合规可控;在产品质量把控上,仔细核对产品检验报告、标签标识,督促企业落实出厂检验制度,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这种“全链条、无死角”的检查模式,让监管既有力度又有精度,有效压实了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从蚌埠市的实践来看,保障食用植物油生产安全,需抓住“企业主责、监管护航、技术支撑”三个关键支点。一方面,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经营理念。企业要建立健全原料采购验收、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检测、不合格产品召回等全流程管理制度,像蚌埠市此次检查中要求的那样,将每一项安全要求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从“被动接受监管”转变为“主动保障安全”。例如,部分规范企业已实现原料溯源信息数字化管理,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原料产地、检验结果等信息,这种透明化管理不仅增强了消费者信任,也为企业自身筑起安全屏障。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的常态化、精准化监管是安全保障的重要支撑。蚌埠市市场监管部门的联合检查模式,打破了科室壁垒,整合了执法与技术资源,实现了“执法检查+专业指导”的双重效果——既通过执法震慑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又通过专业指导帮助企业查找问题、完善管理。这种监管模式值得推广:一方面要健全“日常检查+专项整治+飞行检查”的多元监管体系,对风险较高的小作坊、小工厂加大检查频次;另一方面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管效率,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排查异常生产企业,利用视频监控实时监控关键生产环节,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
 
  此外,技术创新是提升植物油安全保障能力的长远之策。当前,食品检测技术不断升级,快速检测黄曲霉素、苯并芘等有害物质的设备已广泛应用,监管部门可推动检测技术下沉,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与支持,帮助企业提升自检能力;同时,鼓励企业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通过自动化控制减少人为操作误差,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例如,部分大型植物油企业已采用智能精炼设备,能精准控制脱酸、脱臭等工艺参数,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安全风险。
 
  食用植物油安全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千家万户的餐桌幸福。蚌埠市此次专项检查,不仅及时排查了安全隐患,更为构建植物油安全长效机制提供了实践样本。未来,只有持续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监管部门协同、推动技术创新赋能,才能真正筑牢食用植物油安全防线,让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安心,为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更多基层力量。